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醫藥航母隱現

生物醫藥二次兼並重組潮來襲,民企取代央企成為舞臺主角,但我們不能隻看並購之利而忽略企業整合的陣痛。◎本刊記者 苗正卿 | 文 張靜|編生物醫藥產業第二波兼並重組潮已經來臨。根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整個醫療保健行業內並購交易數目為121起,交易金額為428.37億元。事實上,僅僅今年上半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並購規模已經超過2012年全年總和。11月19日,東富龍(300171,股吧)發佈公告入股上海典范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典范醫療),將持有該公司51%以上的股權。典范醫療主營生物醫用材料,此前以醫用凍幹機及凍幹系統為發展核心的東富龍此次收購,被業內解讀為試水生物醫藥。坐不住的不僅東富龍。2012年10月,身為華藥集團控股股東的冀中能源(000937,股吧)耗資30億元將華北制藥(600812,股吧)全部定增股份攬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愛收購而著稱的復興醫藥與復星—保德信中國機會基金共同出資2.2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醫療美容器械生產企業Alma Lasers95.2%的股權;7月1日,上海萊士(002252,股吧)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萊士)以18億元巨資收購邦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霎時間,兼並重組成為瞭中國生物醫藥市場上最熱頻詞匯。而這場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兼並重組熱,是政策與市場環境共同催生的產物。2012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明確將推動企業兼並重組作為重要任務,力爭前100位的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50%以上。而新版GPM標準(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臨近執行大限以及依然處於關閘狀態的IPO無疑讓國傢吹起的這股藥企兼並重組潮風浪大瞭若幹等級。中國醫藥(600056,股吧)商業協會執行會長付明仲認為,未來幾年醫藥行業將進入兼並重組高潮期。“工業化發達國傢的醫藥商業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國醫藥市場尚處於“小、散、亂”的大環境之中,通過兼並重組整合資源已經成為醫藥企業發展壯大的有效捷徑。似乎國際藥企巨頭也不願意給中國藥企更多的準備時間。2012年5月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收購廣州倍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這傢1995年創立的本土生物醫藥企業成為瞭強生在中國醫藥行業第一個吞下的獵物。解剖二次並購“沒有一傢醫藥公司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不涉及兼並重組。”微創醫療前執行董事羅七一的話非常適合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縱觀目前中國醫藥市場中可稱為“旗艦航母”的巨頭藥企,無不從兼並重組中嘗到甜頭。在2010年前後的第一次生物醫藥兼並重組浪潮中,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稱國藥集團)先後吞下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現代陽光體檢公司、天壇生物(600161,股吧)等國內實力派藥企,完成瞭多元化產業鏈閉合並在生物醫藥領域搶下瞭幾個身位的競爭優勢。上海醫藥(601607,股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醫藥)則將中信醫藥實業有限公司、北京上藥愛心偉業醫藥有限公司等華北地區醫藥實力派收入囊中,完成瞭自己的渠道佈局。而本身就是通過兼並重組進軍醫藥行業的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潤醫藥)更是頻頻在資本市場出手將自己旗下的華潤三九(000999,股吧)、雙鶴藥業、萬東醫療、東阿阿膠(000423,股吧)、北醫股份五大核心資源分別佈局中藥、化學藥、醫療設備、保健品、醫藥流通等五大業務板塊從而謀求整體上市。這場當時人稱“三國演義”的藥企並購大戲本質上是醫藥流通領域的爭霸。一位不願具名的南方某證券公司生物醫藥分析師認為:“在2010年第一輪生物醫藥產業兼並重組高潮中,市場主角是這些體量巨大、資本雄厚的央企,這些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可以在多個領域形成優勢市場地位。”時隔3年,2012年下半年開始的第二波生物醫藥產業兼並重組潮,其本質已經發生瞭根本變化。之前作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燈下的焦點,在某個藥品領域具有競爭力的小體量民企成為瞭此次兼並重組大戲臺上的主角。根據上海萊士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上海萊士總資產為15.8億元,在收購邦和藥業之前,主營血液制品的上海萊士年投漿量(指一年內血漿投入生產使用總量)為355噸,在以18億元收購邦和藥業後,上海萊士的年投漿量將達到475噸,幾乎鎖定行業第一。而此次收購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國傢不再審批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之後,上海萊士吞並邦和藥業將會使得上海萊士將自己的主營業務穩固夯實。除瞭夯實主業外,此次趁勢參與兼並重組的企業也不乏謀求產業鏈整合者。2012年四川科倫藥業(002422,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倫藥業)以4.62億元的聘禮將崇州君健塑膠有限公司(下稱君健塑膠)娶過門。君健塑膠主營業務為生產制造塑料輸液容器用聚丙烯組合蓋(拉環式),此產品是輸液類藥品生產必須的包裝材料。從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倫藥業為購買聚丙烯組合蓋共向君健塑膠支付超過3億元,而整個2011年度君健塑膠的營業收入為4.14億元。科倫藥業幾乎是君健塑膠唯一的客戶,收購君健塑膠後,科倫藥業完成瞭產業鏈上遊整合,為自己在輸液藥品市場增加瞭競爭力。醫藥航母隱現據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咨詢調研公司美國IMS Health預測,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而中國醫藥商業集中度較低的現實已經嚴重影響瞭本土醫藥行業的良性發展。1998年~2007年中國醫藥商業年均增長率超過18%,飛速的市場發展並沒有讓中國成為醫藥強國,中國醫藥市場上企業資質良莠不齊、核心藥品被外資藥企掌握已經成為瞭困擾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生物醫藥產業是需要規模效應的。”以血液制品為例,在國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場發揮規模效應,血液制品企業的年投漿量應超過1000噸。“而目前,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企業年投漿量僅徘徊在500噸左右,這很難發揮出規模效應。”一位中國醫藥協會的研究員分析稱。在中國醫藥企業傢協會會長於明德看來,生物醫藥產業是為數不多兼具消費和新技術兩大屬性的產業,這需要企業擁有相當的實力才能做大做強。“以新版GMP標準為例,截至2013年底對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強制執行的新版GMP對於很多中小醫藥企業而言是難以實現的。因為適應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往往這些企業在本身的研發中就已經面臨融資難題。”以山東省為例,目前山東省規模以上醫藥制造企業共計682傢,原料藥年產量10萬噸左右,居全國第二位。根據此次新版GMP認證修訂的主要內容,山東省1/4左右的企業(原料生產企業約130餘傢、註射劑生產企業約20餘傢)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但一個事實是,山東省制藥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的有400餘傢。以平均每個企業投入500萬元的技改費用計算,完成GMP認證需要付出這些中小企業幾年的凈利潤。截至2010年,中國醫藥銷售收入前100位的企業占全行業的銷售比重僅為33%。在全國4800傢藥品生產企業中,銷售額不足5000萬元的占70%以上,銷售額能夠超過1億元的不足200傢。兼並重組不僅僅是某個藥企的市場需求,更是國傢發展醫藥工業的重要戰略。早在2011年5月,商務部發佈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就已經提出全國要形成1~3傢銷售額過千億元的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傢過百億元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2012年2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瞭醫藥行業做大做強的方針:產業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個以上,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有業內人士直言,政府多個政策力推兼並重組就是希望行業內出現旗艦型航母藥企。在第一波兼並重組潮中嘗到甜頭的國藥集團在2011年年底晉身千億元俱樂部。2011年,國藥集團的醫藥商業營業收入超過1100億元,而如此迅速完成升級,完全得力於國藥集團此前的快速並購。但值得註意的是,並購並非企業做強的靈丹妙藥,在中國各個行業內,大而不強的企業比比皆是,藥企該如何由大做強呢?想清楚買什麼對於國藥集團通過飛速並購晉身千億元俱樂部,業內有一句流行的評語:蘿卜快瞭不洗泥。憑借國藥集團強大的實力,國藥集團從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間共收購67傢企業。但很快“暴飲暴食”的後遺癥就此顯現:2012年第三季度國藥集團的高速增長業績戛然而止,12.45%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比第二季度的29.77%下降超過50%。另一個開始困擾國藥集團的難題便是資金流緊張,國藥集團的資金周轉期較2011年的9天暴增至33天。身為巨人的國藥集團尚且遇到並購後遺癥,體量遠不如國藥集團的技術性民營藥企又該如何在兼並重組中減輕陣痛呢?對於以技術為競爭力的生物醫藥企業,兼並重組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羅七一認為,生物醫藥研發具有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要真正研究一款新藥一般需要10~12年時間。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對一些藥企而言,自己全新投入某個藥品領域不僅成本高、風險大,更可能會對原本具有優勢的業務產生影響,相比較之下,反而通過兼並重組收購優質資源更劃算。業內不乏與羅七一相同的聲音。復興醫藥高級副總裁李東久認為,對復興醫藥而言,投資並購一直是福星醫藥的發展手段之一,投資並購行為在醫藥行業未來會不斷發生,其規模也會越來越大。但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才更需要理智運用並購戰術。“企業不能為瞭並購而並購,不能看到同行都在並購自己也去並購。”在於明德看來,試圖通過兼並重組讓企業獲得更大活力的企業應當看清自己要買的是什麼,“是核心的技術?市場的占有率?還是上市的殼資源?”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認為在新一輪的兼並重組潮中,更多參與的是民營企業,體量小、多元化程度較低,“兼並重組必須謹慎思考,藥企需要真正能做到通過並購讓企業做大做強。”“‘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將醫藥行業的發展目標定位為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的本質是要擁有核心的技術。”在於明德看來,研發創新目前確實是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短板。如果決定采用並購手段做強企業,那麼不妨找尋一些在研發上有優質資源的企業進行補強。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信用貸款房貸條件任何問題免費諮詢o車貸信貸台南東區車貸信貸m/2013-11-27/16005736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mar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